当前位置:利笔小说网>书库>其他小说>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> 第405章 吃素的由来

第405章 吃素的由来

  讲完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后。

  “滴滴。”

  一个妹妹给大哥发来消息。

  “在吗大哥?”

  “咋啦妹妹?”

  “大哥,修行到最后,慢慢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开始吃素啊?”

  一听这话,大哥无奈摇头苦笑;回道;“丫头啊,你看大哥的书没认真看啊,大哥很早之前就解释过这个问题了。”

  “啊?大哥您说过呀?我……我忘了。”

  “好吧,那大哥再跟你说的细一点,你这次别忘了哈。”

  “好的大哥,谢谢大哥,嘿嘿。”

  “以前的修者啊,不吃素。所以吃肉吃素没关系的,关键不在吃什么而在心上。

  当年修者们托钵乞食是不提要求的,哪里会挑剔区分,还要求人家必须给素食吃,而是人家有什么,剩什么,给什么,吃什么,不然佛祖都特么得饿死。

  历史记载,在公元527年,梁武帝萧衍到同泰寺出家为僧,做了三天住持和尚信佛之后,他不近女色,不吃荤,不仅他这样做,还要求全国效仿,以后祭祀宗庙,不准再用猪牛羊,要用蔬菜代替。他吃素,他要求所有人吃素,更是要神灵也吃素。

  这是他以自身角度,去做的这个事情,并不是佛陀要求去做的。如果都按照这个来,有一些不适合种素菜,只适合放牧地区的人们,那不是要被饿死啦?

  这货一共来来回回出家还俗四次,笃信佛法,纵容邪恶。都下佛寺五百余所,穷极宏丽,僧尼十余万,资产丰沃。

  他当主持的同泰寺是他建立的,并且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去烧香拜佛,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,替老百姓消灾。

  这都是他说的,而且这些对于修行来说,叫做表法,是表面上的功夫。

  你因为你想如何的同时,就要求别人也跟你一样去那么做,或者要求别人按照跟你一样饮食与规律去做,这并不是佛法。

  他遇见达摩祖师时,向达摩请教道;

  “我一直致力于建寺、造塔、写经、度僧、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,做了这么多好事,有多少功德?”

  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:“没有功德。”

  梁武帝不解地问:“为什么没有功德?”

  达摩诚恳地说道:“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,不是实在的功德。”

  这里说明,为了得到功德刻意去做的事情,反而没有任何功德。

  梁武帝听了很失望,因为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。

  人这个东西,不管是百姓还是帝王,答案一旦与自己期待的有所不同,便开始产生失望。

  所以,由此可见,天下间任何人,若是对某件事情期望越高,那么也容易获得同等的失望感。

  梁武帝沉默一会儿,又换了个话题请教,问道:“什么是佛学的真谛?”

  达摩回答:“没有绝对的真理。佛在心里,心即是佛。”

  一听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,梁武帝有些不愉快,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。

  达摩见话不投机,便起身告辞。

  从这里解析,有时候,自己的不愉快并不来自他人,其实来自自己的无知。

  达摩已经将真实的答案告诉了梁武帝,奈何梁武帝自己听不懂,重点不是听不懂,而是他听不懂的同时还产生了不痛快的心理。

  这就好似常人见到另一个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,本能产生的抵触心理。

  达摩走后,梁武帝吐了一口气,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他想,自己虽然贵为天子,但不知道为什么,在达摩面前,总觉得有些压抑。

  梁武帝之所以有这个压抑感,就是因他无知,而又不愿相信现实造成的。

  他因达摩所说不是他心中所想不悦,又因达摩对佛法的深度认识,感觉心中压抑,这就相当于,我不懂来请教你,你说了我还不想相信。

  其另一个原因是,梁武帝根本无法区分达摩祖师是否是真实的修者,这叫无慧眼,真佛现前不识佛。

  事后,他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,告诉了他师父志公禅师。

  志公禅师那能是一般人嘛?

  古代跟现代也不一样,古代能叫禅师的多多少少,大部分都是有些智慧的人。

  而现在这些七大湿八叫兽的,只要会放个屁有个动静,再告诉别人是香的就行了。

  因为现代人其实并不聪明,虽然没闻过这个屁啥味儿,但是看见别人信,自己就会盲目的去相信,脑子只是起到了一个装饰品的作用。

  志公禅师听完梁武帝的讲述,着急忙慌的,朝梁武帝问;“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?”

  梁武帝轻描淡写的回答:“他走了。”

  志公师父气得直跺脚,恨不得给梁武帝两脚,咬牙切齿道;“你特么虎啊?你咋能让他走呢?”

  梁武帝不解,还以为自己与志公师父说这事儿,志公师父会向着自己呢,反问道;“为什么啊?”

  志公师父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,一副很铁不成铁,恨大牛不是大牛的样子,回道;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