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利笔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英烈传奇> 第二百三十三章 鹳雀楼头文会开,倾城一赋压群才

第二百三十三章 鹳雀楼头文会开,倾城一赋压群才

“励志于今朝”的主旨,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天下融为一体,立意高远,气象万千。

  更难得的是,文字清丽而不失雄浑,典故恰当而不显晦涩,情感真挚而不事雕琢,读来朗朗上口,余韵无穷。

  甘拜下风,文坛自此识倾城

  最先回过神来的是郑玄,他颤抖着双手,捧起那篇《鹳雀楼赋》,反复诵读,老泪纵横:“好!好一篇《鹳雀楼赋》!‘登高楼,望千里目’,承王之涣之神韵,开今日之新风!老夫读文数十年,从未见过如此锦绣文章!”

  他的赞叹,如同一道惊雷,炸醒了在场的所有学子。

  “是啊!这赋写得太好了!比我们的诗,不知高出多少!”

  “尤其是那句‘承前贤之遗志,开万世之太平’,真是说到了我们心坎里!”

  “以前只知太守大人推行新政,没想到夫人竟有如此才华,真是文武相得,神仙眷侣啊!”

  刚才那名献上七律的青衫学子,走到玉倾城面前,深深一揖:“学生刚才有眼无珠,冒犯了夫人,还望恕罪。夫人此赋,气吞山河,意境高远,学生甘拜下风!”

  另一名来自关中的学子,也拱手道:“在下不服南北方学之争,自诩关中第一才子,今日见了夫人的大作,才知天外有天。这鹳雀楼的佳作之位,非夫人此赋莫属!”

  “对!刻于楼壁,当刻此赋!”

  “请夫人允许我们抄录一份,带回研习!”

  学子们纷纷上前,或致歉,或请教,或请求抄录,态度恭敬,再无半分轻视。他们是真正的读书人,懂得欣赏才华,也愿意承认差距。玉倾城的这篇《鹳雀楼赋》,不仅以才华征服了他们,更以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进取精神,打动了他们——这正是他们这些学子,想要追求的境界。

  玉倾城对着众人浅浅一笑,语气温和:“诸位谬赞了。民女不过是触景生情,信笔涂鸦,怎当得起‘佳作’二字?倒是诸位的才情,让民女大开眼界。”

  她的谦逊,更让众人敬佩。

  龙天策走上前,看着被学子们围住的玉倾城,眼中满是骄傲与温柔。他知道,玉倾城的这篇赋,不仅仅是一篇文章,更是向河东乃至天下的文人,传递了一个信号——新政之下的河东,不仅有吏治的清明,更有文风的兴盛,有包容的气度,有不拘一格的人才。

  诗会的后半段,气氛更加热烈,但学子们的创作,都自觉地避开了“鹳雀楼怀古”的主题——在玉倾城的《鹳雀楼赋》面前,他们自知难以超越,与其班门弄斧,不如潜心学习。

  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鹳雀楼的飞檐上,也洒在众人的笑脸上。诗会结束时,郑玄亲自将玉倾城的《鹳雀楼赋》,交给工匠,准备刻于顶层的石壁上,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并传千古。

  归途之中,龙天策看着身边的玉倾城,笑道:“今日之后,河东文坛,怕是无人不知‘玉倾城’之名了。”

  玉倾城莞尔:“不过是一篇小文,何足挂齿。我只是希望,这篇赋能让更多学子明白,读书不仅是为了科举,更是为了‘开万世之太平’——这才是你我想要的‘新篇章’,不是吗?”

  龙天策握紧她的手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是。这新篇章,有你,有我,有这些心怀天下的学子,定能写得更加精彩。”

  鹳雀楼的诗会,因玉倾城的一篇《鹳雀楼赋》,成为了河东文坛的一段佳话。它不仅展现了玉倾城的绝世才华,更象征着河东在新政之下,文风复兴、人才辈出的新气象。属于河东的“新篇章”,不仅有铁腕治政的硬朗,更有翰墨书香的温柔,刚柔并济,方能成就真正的盛世。而鹳雀楼头那篇清丽而雄浑的骈文,便是这新篇章中,一抹最动人的亮色。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