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利笔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英烈传奇> 第192章 快板声声传新政,乞丐亦成播火人

第192章 快板声声传新政,乞丐亦成播火人

  龙天策用大白话写公文的事,在睢阳还没掀起的波澜平息,他又干了一件让全城人惊掉下巴的事——把一群乞丐请进了太守府,还让他们穿上了干净衣裳,管了顿饱饭。

  这事说起来,还是因为新政的宣传遇到了点小麻烦。大白话公文贴出去,识字的、常赶集的百姓是看懂了,可那些住在城郊破庙、终年不出门的老弱病残,还有街头巷尾讨生活的底层苦力,大多没机会去看布告。他们听人念叨几句,还是云里雾里。

  “得让新政的好处,像街头卖糖人的吆喝声一样,钻进每个人耳朵里。” 龙天策在书房里打转,对玉倾城和刘晔说,“布告贴得再满,他们看不见也没用。”

  刘晔出主意:“要不,让衙役们走街串巷,挨家挨户去说?”

  “不行。” 龙天策摇头,“衙役一上门,百姓难免紧张,话未必听得进去。再说,睢阳这么大,几百个衙役跑断腿也说不完。”

  玉倾城看着窗外,突然笑道:“我倒想起一群人——街头那些唱快板的乞丐。他们嘴皮子溜,走到哪唱到哪,百姓也爱听他们说些新鲜事。”

  龙天策眼睛一亮:“对呀!我怎么没想到他们!”

  这些乞丐,大多是些穷苦人,有的瞎了眼,有的断了腿,靠着在街头唱快板、说笑话讨几个铜板过活。他们虽身处底层,却个个机灵,嘴皮子功夫了得,编的段子接地气,一听就懂,还带着股子民间的诙谐劲儿。

  当天下午,府里的人就按照龙天策的吩咐,在全城找来了十几个“有本事”的乞丐——不是那种只会哭嚎的,而是能把快板打得震天响,能把芝麻大的事说得比西瓜还热闹的主儿。

  领头的叫“张快板”,一条腿有点瘸,却练就了一手好快板,嘴里能同时说三个人的对话,在睢阳乞丐圈里是“名人”。他被请到太守府时,怀里还揣着豁了口的快板,以为是自己在哪得罪了官府,吓得腿都软了。

  “别害怕,找你们来,是好事。” 龙天策让他们在偏厅坐下,还让丫鬟端来了馒头和热汤,“先吃饭,吃饱了再说事。”

  乞丐们你看我,我看你,谁也不敢动。张快板壮着胆子问:“大人……您找我们,是……是要我们去扫大街?还是去掏粪坑?我们啥苦都能吃,只求给口饭……”

  龙天策被逗笑了:“不用你们扫大街,也不用掏粪坑。找你们来,是想让你们帮官府一个忙,事成之后,每天管三顿饭,还给三文钱工钱。”

  “帮官府忙?” 张快板和其他乞丐都愣住了,他们这辈子,只被官府追着赶过,从没听过“帮忙”还能拿钱拿粮。

  “对。” 龙天策点头,语气认真,“最近官府搞了些新政,像女子夜校、六艺传习所、民用铺卖便宜东西,都是为了让百姓日子好过点。可好多人还不知道,你们嘴巧,会唱快板,就想请你们把这些新政的好处,编成段子,在街头巷尾唱给大家听。”

  张快板眼睛瞪得溜圆:“唱……唱新政?就用我们这快板?”

  “就用这个。” 龙天策指了指他怀里的快板,“你们编的词,得像你们平时说的那样,听得懂,记得住,最好还能逗大家乐。比如女子夜校,你们就唱‘姑娘媳妇进学堂,识了字儿心亮堂,账房想坑咱没门儿,自家算盘打得响’。”

  他一边说,一边比划,把新政的好处,用最直白的话讲给乞丐们听。女子夜校能让女人不受骗,六艺传习所能让穷小子学本事,民用铺的粮食药材便宜,大白话公文看得懂……

  乞丐们越听眼睛越亮。这些事,他们都感同身受——张快板的相好(一个捡破烂的寡妇),前阵子就因为不识字,被药铺掌柜骗了钱,买了假药;隔壁破庙的小石头,想学门手艺却没人教,只能天天讨饭。

  “大人,这事儿我们干!” 张快板一拍大腿,豁了口的快板被他拍得“啪”响,“这些好事,就该让全城人都知道!我们哥几个,别的本事没有,编段子、唱快板,保管让三岁小孩都能记住!”

  其他乞丐也纷纷点头:“对!我们天天在街头转,哪人多往哪去,保证唱得全城都听见!”

  龙天策大喜,当即让人找来笔墨,让乞丐们你一言我一语,把刚才说的那些意思,编成快板词。张快板脑子活,嘴里念念有词,不一会儿就编出一段:

  “打竹板,响连天,听我来说新鲜篇!

  龙太守,不一般,新政出了一串串。

  女子校,开得好,姑娘媳妇把书念,

  识了字,会算账,再也不怕被人骗!

  传习所,真不赖,穷小子也能学能耐,

  射箭驾车算算术,将来能把家业办!

  民用铺,价不高,粮食药材真又好,

  不坑人,不抬价,百姓省钱笑开颜!

  公文写得大白话,你说我说都懂啦,

  官府办事明明白白,咱小老百姓心里暖开花!

  谁要是敢不配合,太守有兵有办法,

  小主,

  好好日子好好过,睢阳明天更繁华!”

  这段词,没什么文采,却句句说到了点子上,朗朗上口,透着股子鲜活劲儿。龙天策听了,拍手叫好:“就这么唱!记住,要唱得热闹,唱得实在,让大家一听就觉得,这新政跟自己有关系,是为自己好!”

  他让人给每个乞丐发了一套干净的粗布衣裳(虽然打了补丁,但比他们原来的破烂强多了),每天管三顿饭,还预支了两天的工钱。

  第二天一早,睢阳的街头,突然响起了清脆的快板声。

  张快板带着几个乞丐,穿着干净衣裳,在最热闹的南街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