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利笔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英烈传奇> 第88章 三载耕耘功成去,万民空巷送青天

第88章 三载耕耘功成去,万民空巷送青天

  开武十年的春天,定远县迎来了它最明媚的一季。

  经过整整三年的治理,这片曾经破败荒芜的土地,早已换了人间。田野里,阡陌纵横,新垦的良田一望无际,春耕的农人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;县城里,商铺林立,车水马龙,改良后的纺车声此起彼伏,织出的布匹远销各地,换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;清水河的河道清澈通畅,两岸杨柳依依,再不见当年尸骨累累的阴森;即便是偏远的大王庄、黄竹村,也盖起了新的农舍,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

  最难得的是风气的转变。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不再是传说,而是定远百姓的日常。乡绅恶霸早已销声匿迹,官吏廉洁奉公,百姓安居乐业。邻里之间偶有纠纷,也会主动找县衙评理,再无人敢私设刑堂、仗势欺人。

  这一日,定远县衙的门口,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淮南节度使刘青。

  他没有前呼后拥,只带了两个随从,一身便服,却难掩眉宇间的威仪。龙天策闻讯,亲自迎了出来。

  “刘将军大驾光临,定远蓬荜生辉。”

  刘青握着他的手,看着眼前这个比三年前成熟了许多的年轻人,眼中满是欣慰:“龙贤弟,三年不见,你把定远治理得这么好,愚兄佩服啊!”

  两人走进县衙,刘青环顾四周——虽不奢华,却干净整洁,案牍井然有序,墙上挂着的《定远农桑水利图》标注得密密麻麻,处处透着务实之风。

  “我刚从乡下过来,” 刘青笑着说,“看到田里的麦子长势喜人,百姓们提起你,没有不竖大拇指的。连三岁孩童,都会唱那首‘龙大人,从天降’的歌谣,这才是真正的民心啊。”

  龙天策谦逊道:“都是托朝廷的福,刘将军的支持,还有百姓们的努力。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
  “分内之事?” 刘青摇头,“能把‘分内之事’做到这个份上,天下能有几人?” 他话锋一转,神色变得郑重,“龙贤弟,愚兄此次前来,是有要事相商。”

  他取出一份奏折的副本,递给龙天策:“楚州刺史一职空缺已久,那里地处江淮要冲,漕运繁忙,却也积弊甚深,豪强割据,百姓困苦,比当年的定远还要复杂。朝廷几次派人治理,都收效甚微。愚兄斗胆,已向陛下举荐了你,调任楚州刺史,总领楚州军政要务。”

  龙天策愣住了。他看着奏折上“龙天策”三个字,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——楚州,那是比定远大十倍、复杂百倍的州府,肩负的责任,远比一个县令重得多。

  “刘将军,我……” 他有些犹豫,不是畏惧挑战,而是对这片土地,对这里的百姓,早已生出了难以割舍的感情。

  “我知道你舍不得定远。” 刘青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但楚州更需要你。那里的百姓,也盼着一个能为他们做主的‘龙青天’。你在定远的经验,你的胆识,你的公正,正是楚州最需要的。”

  没过几日,神都的圣旨便抵达了定远。

  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定远县令龙天策,治县三载,功绩卓着,民心所向。今楚州刺史缺,特擢升龙天策为楚州刺史,即刻启程,勿使延误。其所带幕僚、属吏,皆随调任,另有任用。钦此。”

  圣旨宣读完毕,整个定远县衙一片肃穆。夜凌、黄强、刘晔、邓铿等人,脸上都露出了激动与不舍交织的神情——激动的是龙天策得到朝廷重用,不舍的是,他们即将离开这片挥洒了三年汗水的土地。

  消息很快传遍了定远县。

  起初,百姓们以为是谣言,纷纷跑到县衙门口打探。当看到衙役们开始收拾行装,当听到龙天策亲口确认时,整个定远,瞬间被巨大的悲伤笼罩。

  “龙大人要走了?”

  “为什么要调走我们的龙大人?”

  “楚州那么远,我们以后想见大人,可就难了……”

  悲伤像潮水一样,淹没了这座刚刚焕发生机的县城。

  离别的那一天,天色微明,定远县城的主干道上,早已挤满了百姓。从县衙到城门,数里长的路上,站满了人——白发苍苍的老人,抱着孩子的妇女,扛着锄头的农夫,纺车旁的姑娘,甚至连学堂里的孩童,都由先生领着,站在路边。

  没有喧哗,只有压抑的啜泣声。

  龙天策穿着一身青布官服,带着玉倾城和众幕僚、属吏,走出县衙。看到眼前的景象,他心中一酸,停下脚步。

  “乡亲们……”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。

  “龙大人!您别走!”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拄着拐杖,颤巍巍地走上前,正是当年在黄竹村失去儿子的吴老汉。他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老泪纵横,“您走了,谁来为我们做主啊?”

  “吴老爹,您起来。” 龙天策连忙扶起他,眼眶也红了,“朝廷有旨,我不能抗命。但楚州离定远不远,我会时常回来看看的。”

  “龙大人,这是我们连夜织的布,您带着路上用。” 几个妇女捧着一匹匹崭新的细布,塞到玉倾城手里,布上还绣着“定远百姓敬赠”几个字。

  小主,

  “大人,这是新收的小米,您带上……”

  “大人,这是我儿子画的您的画像,您别嫌弃……”

  百姓们纷纷上前,把自家最珍贵的东西往他们手里塞——一袋小米,一双布鞋,一幅稚拙的画像……东西虽微薄,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意。

  一个五六岁的孩童,挣脱母亲的手,跑到龙天策面前,仰着小脸问:“龙大人,您还会回来吗?我还想听您讲打强盗的故事。”

  龙天策蹲下身,摸了摸孩子的头,笑着说:“会的,等你长大了,考取了功名,我就回来听你讲故事。”

&ems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