锋锐的石锥,刻下了几个仓颉所创的文字:“风”、“雨”、“雷”、“祭”。
他不再是仅凭模糊的感应和经验吟唱,而是尝试着将每一次祭祀的步骤,每一次祈求的祝词,以及每一次天象变化的征兆,用这些文字记录下来。
“癸丑日,风自东来,携甘霖,祭以三牲,雨降,泽被百谷。”
老者刻下这段文字时,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清明与激动。
这此不再是那口口相传,容易失真的零碎记忆,而是可以代代查验,不断完善的宝贵经验。
而巫祝之道,也从神秘走向了有序的记录与传承。
渭水之畔的治水工坊,一群赤膊的精壮汉子围着一块巨大的石板。
只见石板上用木炭清晰地画着渭水曲折的河道,并用文字标注着:“险弯”,“淤泥深丈二”,“石崖阻流处”,“宜疏浚”,“宜筑堤”等等字眼。
为首的中年壮汉,正是有熊氏麾下负责水利的能工巧匠“工倕”。
他指着石板上的图文,声音洪亮地对众人讲解:“此处河道狭窄,如‘险弯’所记,每逢雨季必成壅塞,水患之源也。”
“按‘宜疏浚’之法,我等当拓宽此弯,导水势入主道。此处‘淤泥深丈二’,需用新制‘木铲’深挖。。。”
一时间那图文并茂的规划取代了含糊的指令和容易遗忘的经验。治水的效率与精准度,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从此人族改造自然,利用自然的能力,随着知识的有效积累和传递,开始飞速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