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的回答虽然算不上完美,但是都说到了老朱的心坎里。
“标儿,有些时候事情只有自己想明白了,才能够去做。无论别人的意见多么合理,都不如自己所思考的方法。
那些谋士确实会有一些比较不错的计谋,但是这些计谋只能够作为参考。而不能直接按照谋士所说的去进行。
那样必定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。
这些红色思想虽然会分化权力,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可以吸取的地方。收拢民心的手段就很值得学习,颇具参考意义。”老朱说道
“我明白了。”朱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。他自然知道红色思想很有参考意义。
毕竟在未来这些思想大放异彩,如果将一些记载着红色思想的书籍放在大明。如果在盛世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乱子,但如果在乱世呢?
大明所用的以儒家知天下真的可以对抗这股洪流?
这件事情在朱标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朱老四正站在旁边一言不发,脑海中若有所思。
实际上朱老四此时正在思考晚上吃什么。
几个月以前,老朱允许朱棣跟朱标一起批阅奏折,一步步接管事务。
明面上是朱棣跟朱标一起处理奏折。但实际上朱棣一直在划水,大事他们做不了决定,需要让老朱亲自做决定。
老朱这人对于谋士,其实并没有太过于看重。
即便是那些背历史中神话的谋士,例如李善长,刘伯温之流。他们虽然总是可以想出一些不错的计策,但大部分做决定的时候都是由老朱亲自决定。
老朱对于那些谋士的态度:有最好,没有也行。
虽然他最近正在让两个儿子接管大明的事务,但是大事还是要让他亲自决定。
小事朱标一个人就可以做决定。朱棣纯纯就是一条躺赢狗。
最近几天对于朱老四而言,确实有些难熬。一直待在应天府里,没啥事可做。他现在想要出去打仗。
他也看过大明的历史,奉天靖难以后,一直打仗,甚至还将都城直接移到了最前方。
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他补给。
看到这里的时候,朱老四其实没感觉有什么问题,如果按照他当时的情况,大部分时间都在北面打仗。
他可能还真的会把都城移到最北边。因为那样确实可以方便大军补给。
他只需要待在都城里就能够收到最新的战报。而且还方便他指挥。
他自认为,当时自己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。
但是老朱第1次看到历史书中的相关描写以后,顿时勃然大怒。
他也是从战场中走过来的皇帝,对于战场非常熟悉。将首都放到最北面,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将相配套的指挥体系也带过来。
文武百官以及其家眷全都会汇聚在首都之中,这样才能够方便指挥以及日常调度。
明朝前期还好,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于明显的弊端。大明的铁骑确实足够强大,能够威慑北面的所有人。当时大明的综合实力,即便放在整个世界都是最强。
但是,等到大明实力衰弱以后,弊端就很明显了。首都放的太靠近边界,就会导致只要大明的力量稍微弱一些。周围的各种势力就会蠢蠢欲动。
如果恰巧此时又碰到了一支更加能打的骑兵,甚至可以长驱直入,直接抵达大明的都城。
老朱按照自己的战争直觉来看。如果大明的首都可以放在大明的中心,并且在周围搭建防御工事。
如果大明的都城放在应天府,洛阳这些地方。
大明至少可以延续百年。
鞑子战斗力确实强,但也就那样。
他们没有后勤补充他们耗不起。大明的战略纵深可并不短,拖也能够将鞑子们拖死。
以上情况老朱很容易就能想到,当他第1次看到朱棣将都城往北迁移的时候。发怒也是正常。
朱棣对于老朱的愤怒不以为意 ,在他眼中都无所谓。成为皇帝以后,为了更加方便指挥将都城往北迁移,问题真不大。
他可以往北迁,后代子孙自然也能够往南迁。
在朱棣眼中,大明后世的子孙战斗力不太行。
如果让他穿越到崇祯时期,不敢说可以逆转颓势,再造大明。
至少能够向南前进,收拢溃军。准备时机,重新夺回江山。
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,至少对于朱棣而言并不困难。
永乐大帝朱棣现在还很年轻,刚刚好19岁。有表情都会写在脸上。
现在朱棣正在发呆,被老朱发现了。
于是老朱也问了一个问题,考验一下朱老四。
他看了看天幕,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应运而生
“老四,你看天上那些使用红色思想武装而成的部队 。如果武器相同的情况下,你觉得可以与其周旋多久?”
老朱的这个问题直接把朱棣问懵了。
这个问题是正常脑回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