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利笔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花屋湘军传奇> 第67章 泽被后世

第67章 泽被后世

,还有兰州机器局仿制的压茶机生产的茶饼,上面印着"官茶"二字。

  "这机器茶味道如何?"

  "回老爷的话,"伙计笑道,"虽不如老师傅手制的醇厚,但胜在价钱便宜,西域客商都爱买。"

  转过街角,一阵机杼声吸引了左宗棠的注意。

  一座挂着"甘肃织呢总局"牌匾的厂房内,数十台纺织机正轰隆运转。

  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  这是他在西北最得意的洋务工程,从德国购进的机器,聘请上海技师教导本地工人。

  "大...老爷!"厂长认出左宗棠,慌忙跑来行礼,"上月新出的呢料已运往巴里坤军营,将士们都说比羊皮袄轻便。"

  左宗棠抚摸着刚下织机的褐色呢料,想起十年前士兵们穿着破旧棉衣在雪地行军的场景。他问道:"羊毛收购可有困难?"

  "回老爷,河西、河湟各厅县都设了收购点,去年收毛八十万斤。就是..."厂长欲言又止。

  "直言无妨。"

  "就是俄国商人也在抢购羊毛,价钱比官价高出两成。"

  左宗棠眉头紧锁:"明日我让藩司出台禁令,重要军需物资不得私售外商。"

  他转身对亲随道,"记下此事,给刘锦棠去信,新疆也要照此办理。"

  正午时分,左宗棠来到城南的回民聚居区。

  这里的街巷明显经过规划,道路宽敞笔直,沟渠纵横。

  一座新建的清真寺前,几个戴白帽的老者正在树荫下读汉文告示。

  见到左宗棠,他们恭敬地行礼,用带着口音的官话问好。

  "老人家,今年收成可好?"左宗棠和蔼地问道。

  "托皇上洪福,托大帅恩典,"为首的老者回答,"新修的水渠通了,麦子亩产比往年多了三斗。"

  左宗棠注意到清真寺墙上贴着汉、回双文的《劝善规过条约》,那是他亲自拟定的教化条文。

  寺内传来孩童的读书声,既有阿拉伯语的经文诵读,也有汉语的《圣谕广训》讲解。

  离兰前夕,左宗棠在总督府西花园设宴,款待楚军旧部和在甘门生。席间,刘锦棠从新疆派来的信使赶到,呈上一份特殊礼物——一包产自玛纳斯的稻米。

  "刘军门说,这是天山北麓新垦田所产,请大帅尝尝鲜。"信使跪禀道,"军门还说,去岁移民三千户,开辟水田五万亩,如今新疆驻军粮饷已能自给六成。"

  左宗棠捧起一把晶莹的米粒,在灯下细细端详。十年前他率军西征时,天山北路还是一片荒芜,如今竟能产出这般好米。他忽然想起林则徐当年谪戍新疆时写给他的信:"西域屯田,实乃长治久安之策。"

  "给刘锦棠回信,"左宗棠对书记口授,"屯田要继续扩大,但要注意三点:一不可与民争利,二要妥善安置土着,三要广修水利。"

  他顿了顿,"告诉他,我已奏请朝廷,明年新疆便可建省,他将是首任巡抚。"

  宴席散去后,左宗棠独自在灯下批阅文书。

  当他翻开新疆建省方案时,手指微微颤抖。这份凝聚了他十年心血的规划,详细到了每个府厅州县的设置、官员的配备、驻军的布防。

  其中一页特别标注着:"伊犁至兰州官道,沿途设驿站三十六所,每站备快马十匹,驿卒皆选湖湘子弟。"

  窗外,黄河水声隐隐可闻。左宗棠起身来到院中,仰望满天星斗。

  西北的星空格外清澈,银河如练,横贯天际。他想起湘阴老家的夜空,想起年轻时与曾国藩、胡林冀纵论天下大势的夜晚,想起这十年来埋骨西陲的无数湖湘子弟。

  "大帅,夜深露重..."亲兵捧着披风轻声提醒。

  左宗棠摆摆手:"你看那天山方向的星辰,可像一盘棋局?"

  亲兵茫然不解。

  左宗棠自顾自道:"我在这西北大地上下了一盘大棋,湖湘子弟是棋子,万里疆土是棋盘。"

  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,帕子上染了丝丝血迹。

  亲兵大惊,左宗棠却神色如常:

  "无妨。这盘棋才刚刚开始,刘锦棠、杨昌濬他们还要继续下下去。"

  他望向东方,"明日就要启程进京了,这一去..."

  话未说完,一阵驼铃声由远及近。原来是敦煌县令派来的信差,送来一箱新出土的汉简和唐代写经。

  左宗棠轻轻抚摸这些重见天日的文物,其中一片汉简上赫然刻着"西域都护府"的字样。

  "两千年了,"左宗棠喃喃自语,"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