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偷出来的利益



  从这个角度看,就能明白高育良为何要表明立场。

  他在悄然蓄势,打造个人势力版图。

  然而,这一布局过于突然,似乎并未与立春书记事先协商,从而引发了赵家班年轻接班人的强烈不满。

  但实际上,这位年轻人的意见并不具分量。

  核心在于立春书记的态度。

  立春书记自不会明言:高育良,放弃吧,别再做那些不现实的打算,安安心心当我的下属。

  小主,

  他也不会贸然同意:没问题,我准许你另立门户。

  无论支持与否,从立春书记口中绝听不到这种话。

  你只能通过事情本身的进展,去揣测局势和结局。

  至于高育良的问题,关键在于吕州市的这场司法纠偏行动。

  若立春书记支持,则行动必会如火如荼推进;

  若其反对,行动便会戛然而止,无疾而终。

  ---

  林城。

  作为达康书记的得力助手,侯亮平事无巨细,每天都会向达康书记汇报工作。

  提起李达康在林城的反腐行动,实属迫不得已。

  作为一个热衷经济的人,他最不想把精力浪费于此。

  反腐终究是一场与人性角力的游戏,一旦开始,便很难停下,耗神费力。

  这不是李达康的理想选择,他更倾向于推动经济改革,以发展为核心,其他事务一概搁置。

  然而,命运弄人。

  近年来,李达康的运气不尽如人意。

  在吕州市任市长期间,与高育良关系紧张。

  虽借助立春书记秘书的力量,削弱了高育良的权力,却因月牙湖美食城事件黯然离任。

  即便如此,他依然被视为赵家班的一员。

  于是,他被调往当时汉东经济最发达的林城,那里的经济曾是汉东的领头羊。

  初到林城,刚担任**书记时,他满心以为可以独揽大权。

  没想到,刚上任便遇到副市长兼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为民携巨款潜逃的**。

  此事件几乎毁了他的仕途,因为李为民带走的,是经开区投资商的巨额资金。

  投资者闻风而动,纷纷撤资,导致林城经济在短短一年内急速下滑。

  与此同时,高育良主政的吕州市,在立春书记的支持下,经济飞速增长,一举超过林城,成为汉东经济第一。

  这一变故让李达康备受打击,也使林城元气大伤。

  为了重振经济,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已难以为继。

  经过深思熟虑,李达康决定调整林城的经济结构,以旅游业带动消费,吸引更多投资。

  然而,经济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。

  林城过去倚重煤矿产业,是典型的资源型重污染城市。

  若要发展旅游,首要任务便是改善环境,减少排放,绿化荒地。

  李达康在林城推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改造工程,集中整治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区域。

  会上,他建议将经济开发区迁移至塌陷地带,实现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目标。

  在他看来,占用优质农田建开发区不仅耗资巨大,且推进艰难。

  一旦遭遇类似莽村的阻碍,不仅会延缓项目进程,还可能引发舆论风波,对其政治生涯造成严重打击,甚至被迫调离林城。

  而利用塌陷土地开发,则可一举两得: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,留一片青山绿水给后世,又促进了林城旅游经济的发展;同时还能享受汉东省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。

  然而,此提议甫一提出便遭到地方势力的强烈抵制。

  毕竟,开发区项目规模庞大,牵涉到数千家庭的搬迁安置与众多建筑合同的分配,利益纠葛盘根错节。

  针对李达康的提案,反对声浪不断。

  但身为林城**书记,李达康凭借其反腐利器深入调查地方腐败问题,以此警告反对者。

  他的手腕精妙,不但平息了反对的声音,更展现了坚定的决心与果敢的魄力。

  经开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,林城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。

  李达康在林城的后续工作成果显着。

  这份成绩的背后,离不开像侯亮平这样的关键人物。

  他以反腐调查为契机,有效地压制了反对声音,作为监察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  侯亮平之所以能在林城司法系统脱颖而出,被李达康赏识并提拔,除了他在林城遇到一定的排挤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的岳父梁群峰的支持。

  梁群峰曾是汉东大学司法系统的权威人物,影响力深远。

  即便退休多年,他仍享有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