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9章 殿试

,那件备受瞩目的天青釉瓷器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。此瓷器虽未伴随过 ** ,却因其独特工艺和珍贵材质,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传世珍宝。

  仪式结束后,所有上榜者在官吏带领下离开皇宫。然而,在这繁华背后,关于文家事件的讨论仍在继续。老者语重心长地说:“科举制度关乎国家兴衰,必须严格规范,切勿让私心作祟。”

  会议持续至深夜,最终达成共识:加强科举监管,杜绝舞弊行为,以确保公平公正。

  “这话倒也有理,瞧瞧老邓,这几天大门不出,说是研读什么,这岂不是太示弱了吗?”旁边有人说道。

  这里提到的老邓正是邓家的家主,在科举答案泄露案发生后,那些涉案的世家都低调行事,今天的聚会他也未参加。

  “别管老邓了,眼下当务之急是总结经验,为下次科举做准备。”

  众人都点头同意。

  科举答案泄露案涉及许多人,起初他们也曾心生畏惧、保持沉默,但几天后,金榜公布,巨大的利益 ** 让他们重新活跃起来。

  天下之人,无不逐利。世家尤其如此,追逐利益是他们的天性。

  “我们必须采用正当手段!”有人定了调子。

  “如何着手呢?”

  此前批评文家做事粗疏的中年男子开口了,他是陈家的家主,向来足智多谋。

  陈家的家主说:“前几天我偶然遇到了吴巨,深受启发。作为科举主考官,他如今在考生中的威望有多高啊!只要他愿意,号召力就非常强大。而且主考官不可能永远由同一个人担任,我认为我们应该争取这个位置。”

  众人听后眼睛一亮,这确实是个好主意!

  “可是……大王会把主考官的位置交给咱们这些世家吗?吴巨为人正直,从不结党营私,深受大王信任,连续任职两届应该不成问题。就算退一步,还有宗室和其他势力,我们得到这个机会的可能性不大吧?”

  “如果我们联合起来,形成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团体,推选出一名代表,还是有机会的。”

  “实在不行,即使拿不到主考官的位置,还有三个副考官呢!”陈家的家主继续说道。

  “副考官也不行的话,我们可以尝试和下一届的主考官或副考官达成某种协议,总有办法可想。”

  嗯?

  这个提议听起来很可行!

  这不正是他们所擅长的吗?

  “好,就这么办!”他们一致同意。

  一时间气氛热烈,各大世家的族长们已经开始憧憬下一次科举了。

  谈话后不久,殿试结束,消息从吴巨口中传出:科举取消了。

  各大家族的族长们陷入沉思。

  *

  子楚大致明白这些家族在打什么主意,说实话,他们的言论毫无新意,一眼就能预见。

  只要有利益,他们就不会停止争斗。

  但没关系,我不打算举办下一届科举。

  这是釜底抽薪之策,无懈可击。只要我不动,他们就无法反击。

  什么破家族,破贵族,随他们去吧,我不屑与他们纠缠。

  同时,子楚也不禁感慨,下一届科举可能要到秦国统一后才能举行了。自己在位期间,还能否看到那一幕?

  目前想这些还为时过早。

  殿试结束后,子楚开始整理答卷。

  试题是献策,不限主题,这些顶尖才子笔下必定有诸多有价值的计策。

  子楚计划逐篇仔细审阅,而批卷组只需按重要性排序即可。

  批卷组的工作相对轻松,但吕不韦、吴巨等人却没有那么幸运。

  子楚在审阅策论时,会叫上他们一同讨论,谁有空就叫谁,尤其是吴巨,连续几天都被拉来做苦力。

  金榜考生也被逐一召入宫中,子楚在章台宫接见他们,要求他们对会试和殿试的答案进行深度解析并讨论。

  当然,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召见,只有策论出色者才有资格。

  这项工作持续了一周,子楚终于处理完了近两千份策论。

  虽辛苦,却收获满满,让子楚对秦国的现状有了更多新见解。

  也许考生们的观点显得幼稚或不切实际,但他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一些想法可以借鉴使用,另一些则可取长补短,整合成优秀策略。

  子楚取来一本小册子,将一些策论的要点整理摘录,抄写其中,留待日后逐步完善和施行。

  殿试结束后,吴府访客不断,众多考生带着礼物登门拜访,却都无功而返,就连博闻、白皓等人也没能见到吴巨。

  原来这几日吴巨早出晚归,大多时间都在宫中与子楚一同处理那些策论。

  吴巨回家后听张管家说起这件事,觉得这很正常。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