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的法来熏习,您自然就会改变。所以对自己这一念心的能力不要怀疑,因为它是无自性的,这个是讲到疑惑的三个相貌:“疑师”、“疑法”、“疑自”。第六个:
不正见。于诸谛理,颠倒推求,染慧为性。能障善见、招苦为业。
这个不正见,当然刚开始它一定是愚痴,它一定是对谛理的迷暗,但是迷暗他却没有去依止善知识,来作正确的引导。他自己依止自己的妄想去颠倒推求,经过长时间的推求,他也产生一种智慧,但是他这智慧是一种染慧,一个染污颠倒的智慧为它的体性。“能障善见、招苦为业”,当然您这种错误的知见,就会引生错误的行为,错误的行为当然是给我们痛苦的果报——招苦。
前面的烦恼叫做五钝使,不正见叫五利使。就是说前面的烦恼所造的罪业,它的过失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,它使令我们堕落的力量是比较钝,而不正见所带动的业是比较勐利的,对堕落是比较勐利的叫五利使。我们也把不正见简单的解释一下,因为这也是很大的过失。
不正见有五个不正见,第一个是“萨伽耶见”。“萨伽耶”翻成中文叫“积聚”,这个积聚主要是就着五蕴当中执着有一个我,又叫“身见”、又叫“我见”,但是我们一般叫萨伽耶见,事实上就是身见跟我见。这个“萨伽耶见”跟“补特伽罗我见”不一样。补特伽罗是数取趣,是说流转的当中有一个我,那是约着一个执识的,就是相对的前生,您认为这个生命的变化当中执着有一个我,这个是补特伽罗我见;而萨伽耶见是约着今生,是横向的、是单单用今生,您就着今生的五蕴当中执着有一个我,这个是不太一样的。当然您在修我空观的时候都一样,您在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,观察五蕴无我,您也可以破萨伽耶见,也可以破补特伽罗我见,不过这两个名词安立不一样而已。第一个是萨伽耶见,就是我见,当然这是总相,所有的邪见都跟这个有关系。
第二个是“边见”,这个边执见有两个,一个是断见、一个是常见。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,断灭就是生命只有今生,所以就及时行乐了,这叫断见。常见就是说我今生是个人,不管我造罪业、造善业,我下辈子还是个人,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,这个是常见。人死为人,鸡死了以后就继续做鸡,这个就是常见。这个叫边见,断、常二见。
第三个叫“见取见”,见取见是说,“非果计果”,就是说色界跟无色界的禅定,那个明了的心性当中不是涅槃,但是您认为那就是一个涅槃的境界了,这个就是见取见,它不是真实的果,但是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果。
第四个是“戒禁取见”,这个禁是禁止的禁,这是“非因计因”,说外道看到牛死后升天就持牛戒,或者狗死后升天就持狗戒。这个牛的行为跟狗的行为不是生天的因,但是他认为这是得到安乐的因。不过,这个戒禁取见主要是外道的邪戒,我们对佛陀的正法的戒法的执着,这个不落入邪见的,这个戒禁取见是外道的邪戒。我们对于外道的邪戒,这种五蕴苦行的执着,这个就是戒禁取见所收摄的。而佛陀的戒法那是别解脱呀!就算您执着,起码是能够升到天上得到好名声的,还是离苦得乐的因。
第五“邪见”,这个邪见是“拨无因果”,说是外道修禅定,这禅定当中产生神通,他看到一个大富长者一生修善,临命终时生起瞋心,堕落到畜生道去了,他不知道这个因缘,他从禅定中出来就说:原来这世间上果然是没有因果的,造善不能成就可乐果报,造罪业也不会成就不可乐果报。您看,我明明看到某一个大富长者造了很多善业,临终的时候堕落到畜生道去了。他没有看到三世的因果,这个叫做邪见,拨无因果的法则。
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,这五个邪见,前面四个叫增益的邪见,就是说这个东西本来没有,您把它捏造出来,不管是身见、或者是边见、或者是见取见,就是您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,您自己把它创造出来,把它增益了、把它增加了。而拨无因果,是属于减损见,就是因果法则本来是有的,您说它没有,您把它减损了。所以,这两个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。一个把诸法的相貌增加了,一个把诸法的相貌减损了,这个叫做不正见。
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我们生起烦恼造罪业,过失比较轻,为什么呢?因为您有惭愧心。您虽然有贪瞋的烦恼在活动,但是您自己知道这样不好,这惭愧本身它就是在折损罪业。您依止邪见,在造罪业时是完全无惭无愧的,是尽情无障碍的在造罪业,那这过失力量就特别的勐利。
所以为什么这根本烦恼有十个,前面是五钝使,就是烦恼本身还有正见,它还有惭愧心,还有信心,对三宝还有信心。还有惭愧心,在造罪业的同时,信心跟惭愧它就像车子踩了刹车,有折损罪业的力量,您还是皈依三宝、还是有惭有愧、您内心当中还是崇重贤善、轻拒暴恶。而这个邪见,外道在造罪业就不得了,他完全没有惭愧心,所以这样子的堕落就特别的勐利了,是这样子的差别,这个是讲到根本烦恼的十个内涵。
第一个问题:
请问法师:“本性住种是法尔而有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有情有五种种性的差别,若没有因缘是如何生起的?若只有菩萨及不定种性的有情能够成佛,那么其馀三种有情,后来熏习佛法,这种子会变成什么?”
第二个问题:
问:“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角度,应该如何融通?”
答:“《唯识学》确实是安立了本性住种,的确是有这个情况。它认为我们内心的功能,我们每一个明了心性的功能,有后天熏习而有的,也有是法尔本具的叫本性住种,一个叫习所成种;这个本性住种,《唯识学》是认为有五种种性。有无性种性的叫阐提种性,他不能成佛,他也没有出世善根。另一个声闻种性、缘觉种性、菩萨种性、还有不定种性,无性种性包括人天。
《唯识学》认为只有不定种性跟菩萨种性可以成佛。这个跟天台宗的思想,《法华经》涅槃的思想,说: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怎么融通呢?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问题。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,就是说《唯识学》跟天台宗都是讲,生命是由心所变现的,这两个思想是一致的。不过唯识宗在讲心的时候,它是讲三能变,它说心是怎么安立的呢?“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”,就是《唯识学》讲缘起,它的出发点是:“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”,它从阿赖耶识开始讲起,就是他从您已经开始流转后讲起,如果您问《唯识学》说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?《唯识学》它不回答这个问题。它也不交代这个问题,但是它也不否定说阿赖耶识之前有佛性,它没有否定,但是它也没有说明。
《唯识学》的教法,它一开始就开宗明义,说